把握時代機遇 推動高質量發展 ——訪北京印刷學院校長羅學科教授63
發表時間:2021-04-28 14:41作者:宗穎來源:印刷工業
北京印刷學院校長羅學科教授 面對疫情之后中國經濟呈現出的起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中國市場成為提振大家信心、最具發展潛力的存在。面對國家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洶涌而來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國印刷產業也迎來機遇和挑戰并存的轉型升級發展關鍵期。如何解讀中國印刷行業在后疫情時代的發展?如何看待中國印刷企業的智能化發展之路?“噴墨印刷”“綠色印刷”等行業發展趨勢有哪些痛點和挑戰……本期《印刷工業》特別專訪北京印刷學院校長羅學科教授,就一系列行業熱點話題和發展關鍵點展開觀點分享和探討。 印刷工業:疫情之后,中國作為經濟最先復蘇的國家,成為全球最受關注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您如何看待中國印刷行業在后疫情時 代 的 發 展? 有 哪 些 發 展機遇和挑戰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羅學科教授:中國能率先實現經濟復蘇,進入后疫情時代,要感謝我們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和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國強才能安居、國強才能樂業。在后疫情時代如何發展,這是各行各業都在思考的問題。對印刷行業而言,在經歷了疫情期間的經濟沖擊、市場蕭條、企業停工一系列困難之后,在目前的情況下,印刷企業家都有一股“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勁頭,大家都高度認同中國印工協王文斌理事長在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八屆二次理事會上的講話,認為印刷行業還有很多發展機遇。我認為對印刷行業來說,最大的機遇就是高質量印刷和功能性印刷,傳統印刷和紙媒印刷是不會消失的,但它們所占的市場份額會不斷減小,這種大趨勢不是人力或者政策能左右的。印刷行業想要進一步發展,就要拓展印刷服務的領域,印刷與工業品結合、印刷與藝術品結合、3D 打印應用于醫療、個性化制造等,拓寬行業的服務領域,開發新的市場,諸如很多印刷龍頭企業在防疫期間不管是口罩制造還是志愿服務都為國家防疫貢獻了“印刷方案”。 印刷是一個“柔性”較強的產業,在批量化制造方面獨具優勢,尤其是以噴墨印刷為代表的數字印刷開創了無版印刷的時代,極大地解放了對承印物的限制,為泛在印刷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開端。同時,我認為對印刷業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核心技術,特別是高端印刷裝備的本土化和自主化,當然我們有很多很出色的民族品牌,但印刷行業被卡脖子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在貿易沖突有可能會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掌握核心技術就是占據了主動權,依賴于技術進口,受限于技術壁壘很難擺脫被動的尷尬局面。以目前噴墨印刷為例,想要長足的健康發展,噴頭制造必須有所突破。 印刷工業:“智能”“互聯”“數字化轉型”,是目前很多印刷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詞,也是印刷行業的熱詞,您如何看待中國印刷企業的智能化發展之路?企業實施智能化轉型,您認為最重要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羅學科教授:在智能制造方面,印刷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還是相對滯后的,首先,突出表現在數字化和自動化基礎不扎實,數字化水平不高,印刷設備本身品種較多,通信協議復雜,行業對設備“接口”研究不夠,研發難度成本都比較高,缺乏一個統一的通信標準。另外,以宋延林教授為代表在研發以納米材料為基礎的結構化綠色印刷技術值得引起關注和重視。第二個方面在于管理水平精細化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這方面要補短板。印刷就其制造屬性而言是離散型制造,自動化程度層次不一,在這方面要能夠達到一個均一的最低水平,在這基礎上進行數字化升級,這個階段是自動化和數字化并存的階段,這個階段實現了,再進入數字化階段,然后才是網絡化至智能化。要明確的是,支撐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技術包含但不局限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規律不好掌握,具有不可預知的變化,要積極引入各類技術,搭建一個全面的參數感知網絡,做好對生產狀態的檢測作為智能制造的基礎。還應該包括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對柔性承印物工藝控制,不斷提升的產品來源追溯等,這是一個技術綜合。印刷設備非常復雜,僅印刷墻板的加工難度就已經非常考驗企業的生產能力,印刷與機床進行金屬切削加工不同,印刷生產是大柔性生產,一個是色彩柔性,另一個是承印物的柔性與變形,而印刷裝備本身具有比較強的剛性,剛柔結合極大地提高了生產難度,常用的承印物比如紙張、布料,其運動規律不好掌握,具有不可預知的變化,要積極引入各類技術,搭建一個全面的參數感知網絡,做好對生產狀態的檢測作為智能制造的基礎。 印刷工業:“綠色、環保”,一直是印刷行業的熱點話題,從原材料到生產工藝,從技術創新到生產方式的優化,推動“綠色印刷”的發展,您認為有哪些關鍵點? 羅學科教授:綠色印刷的關鍵點在于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藝。從印刷技術方面,主要涉及新的印刷方法,如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噴墨印刷技術;從印刷的原料方面,包括采用水性油墨、UV 油墨;從印刷策略方面,采用合適的大幅面等等。綠色印刷的關鍵點需要從全產業鏈的角度來構思,從源頭實現綠色化,油墨無污染、造紙無污染那當然是最綠色的。如果不能在源頭實現,就要從生產過程進行考慮。生產過程要考慮產生的廢氣、廢水能否回收,如果不能回收是否能處理,企業自身不具備處理資質能否找外包服務專門進行處理,用完的廢料能否回收,回收以后能不能二次利用來降低生產成本。生產資料的利用率能否通過采用智能化的一些手段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計算和精益管理得到提升,少產生一些廢料或者廢品。生產的成品如果是一次性或者作用周期比較短的,要如何回收,能否進行循環使用,不能回收的可否降解,是否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比如塑料,因為不可降解污染環境而被國家直接叫停了。綠色印刷的關鍵點就是源頭綠色,要研究綠色的印刷材料,生產過程綠色要考慮怎樣減少廢棄物的產生、產生的廢棄物能否處理或者再利用,處理的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的是肯定不能實踐的。保證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綠色,在生產的時候甚至在生產之前就要把報廢因素考慮進來。 印刷工業:有人說“2020年是中國噴墨印刷發展元年”,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出版行業呈現出“按需出版”的特點,會給印刷行業帶來哪些機遇和變化? 羅學科教授:說是發展元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對,這里的元年可以理解為之前沒有很好的發展,而在這之后開始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實際上在 2020 年之前,我國也有噴墨印刷,并且用的不少,不過是隨著新興技術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噴墨印刷越來越受關注。可以預見的是,以后噴墨印刷會持續走高,并會對印刷行業的轉型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噴墨印刷具備的無版印刷和信息可變的特性高度契合當前市場個性化定制化的發展需求,其多樣化的印刷介質實現了與工業產品緊密結合的功能性印刷,使用的水性油墨實現了 VOCs 的零排放,這是最符合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趨勢的一種印刷方式。 按需出版可能會降低單筆訂單的規模,但對整個行業的繁榮發展是有好處的,要認識到個性化印刷的時代已經不可避免地到來了。按需出版對應的是按需生產,也就是按需印刷,或者說是小批量印刷,這就需要有一個全產業鏈的把控。按需出版會極大地促進印刷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凝聚行業生產資源,會推動一些地區性的生產區域的形成,電子訂單和信息訂單會逐漸取代紙質訂單和線下訂單,行業會更多地依賴于工業網絡和軟件平臺,信息系統與全供應鏈之間會產生全鏈接的關系,按需出版的發展必將進一步促進新的印刷運維生態的產生。 印刷工業:面對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許多印刷設備企業的發展規劃中都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目標市場,并且對包裝印刷行業的市場空間寄予期待。您如何看待包裝印刷行業的發展? 羅學科教授:現在的包裝印刷應用非常廣泛,我們現在面對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萬物皆可包裝,皆要包裝,相關實例不勝枚舉:各類工業品包裝、食品包裝、禮品包裝、煙包包裝,甚至瓦楞包裝等。包裝印刷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屬于功能性印刷;從包裝質量的要求來講,又屬于高質量印刷,是完全符合印刷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并且非常有發展前景,也是印刷業的主要增長點。相對應的,包裝印刷的技術要求和安全性要求也比傳統印刷要高很多,傳統印刷印的是紙,以書報刊為主;包裝印刷印的是瓦楞紙箱、金屬片、薄膜,在承印物上有很大區別。想要從傳統印刷向包裝印刷轉型有一定的難度,要結合自己的發展情況量力而行,不管在什么行業,盲目從眾的行為總是不可取的。包裝根據面向的領域不同有不用的標準和要求,面向的市場也有差異:瓦楞包裝,應用場景是諸如快遞盒一類產品,要求在印刷加工的過程中不能破壞瓦楞紙盒自身的強度;食品包裝,應用場景是諸如牛奶盒一類產品,要求有嚴格的衛生質量保證;軟包裝,應用場景如煙盒,要求極高的印刷質量和細膩的顏色漸變等。不管一個領域的發展前景如何光明,想要進入這個領域,就需要對這個領域做充分的了解。 印刷工業: 2021 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對于中國印刷行業來說也迎來新的發展時期,您認為未來中國印刷行業的發展呈現的哪些變化和特點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 羅學科教授:發展是歷史的必然,發展始終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對各個行業和企業而言,發展又是個性化的議題,脫離自身談發展是空中樓閣,印刷行業兼具了制造業和文化服務業雙重屬性,想討論印刷行業的發展,就必然要從印刷所具備的特點談起。印刷作為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綠色化和智能化,近幾年的企業遷移、VOCs 管控、無鉛油墨的使用無一不在說明國家發展綠色化經濟的決心。綠色化是一個全生命周期概念,不是說生產過程沒有排放就是綠色化,發展的綠色化包含了循環發展,包括對廢料的回收、廢棄油墨的再利用、對工廠逸散產能的收集二次開發等。對于智能化,我們應該認識到,不管智能化發展水平多高,想要完全脫離人的運維和管控是很難的,但高度的智能化可以基本取代人的體力勞動,智能化的好處是全方面的,不僅是可以省掉人工成本這一點,還可以讓車間或者工廠以一個較為恒定的可控的生產效率運行,對于現在飛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來說,這一點有其價值。從服務的屬性談起,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和線上經濟的發展為印刷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大制造背景下,生產方和消費方以網絡節點的形式分布在各地,依賴發達的物流網絡進行運輸,小批量生產與線上銷售結合的方式是對印刷行業文化服務屬性的一個很好的拓展。印刷行業要高度關注物聯網的發展和網絡經濟,與自身發展相融合。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