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古書畫復制的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105
發表時間:2024-05-08 13:49作者:聶偉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本文從文物王獻之的《中秋帖》復制出發,分析比較了當前古書畫復制的主流技術,詳細闡述了色彩管理技術在圖像預處理、跨平臺色彩一致性、軟硬件操作匹配等方面的實施與應用,列舉了在作品最終呈現方式中需要注意的技術難點,討論了古書畫復制的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019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回歸之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中,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最重要的回歸文物之一,王獻之所作的《中秋帖》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由于當時文物正處于休眠期,《中秋帖》原件未能與觀眾見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件依靠色彩管理技術經數字噴繪制作而成的復制品。圖 1 所示為《中秋帖》全文,本文將主要探究王獻之草書的風采神韻在復制件中的呈現策略。
關于文物 《中秋帖》是一件書法作品,書跡本身其實只有這一頁,在清代重新裝裱時,另外搭配了北宋、明、清時代的印記、題跋,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手卷。圖2所示為手卷掃描影像。
整件文物,如圖 3 所示,包首是葡萄灰群地三多紋織錦,圖案主要由佛手、石榴、菊花組成,寓意為多福、多子、多壽;卷前引首為乾隆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上有乾隆于藏經紙御題一段,后隔水有乾隆畫梅花一幅,隔水本身帶有花紋圖案,應是裝裱材料中常見綾子;卷后有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帝、丁觀鵬創作的題跋與繪畫;手卷還配有用織錦縫制成的囊袋,外部有錢幣圖案,內部有董邦達所繪的山水一幅。清乾隆時期,《中秋帖》被收入內府 , 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統稱為“三希”。
目前,研究者大多認為這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一個臨本,并非王獻之手書。在明代書畫收藏家、鑒賞家張丑所著《清河書畫舫》中有這樣的記載:“獻之《中秋帖》卷藏于攜李項氏子京,自有跋。 復制技術的選擇 目前,用于古書畫文物復制的技術主要有人工臨摹、珂羅版復制、木版水印、傳統印刷、數字噴墨印刷等。 人工臨摹復制書法主要通過雙鉤廓填的方式進行,具體做法是先將涂過蠟的紙張置于前人書帖原作之上,然后用小筆蘸墨,透過蠟紙仔細用墨線描出前人書帖的文字筆畫輪廓,待筆畫輪廓描好以后,再依照原帖將中空的筆畫填墨染實。這種方法可以相對精確地再現文物原件的筆畫特點,能夠在保證字形一致的同時,復制出原帖的布局與整體章法。它要求操作者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對于一些偶然性用筆,例如原帖中部分筆畫的飛白效果很難完美地表現出來,而且需要較長的復制時間。另外,一些傳世的書畫作品在流轉的過程中都會留下霉斑等歷史痕跡,人工臨摹也是無法模仿的。 19世紀發明了一種平面印刷技術——珂羅版印刷,它在復制中國古代書畫作品時,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原作的藝術特色,層次豐富,氣韻生動。上海博物館的珂羅版工藝流程為:照相—修版—制版—印刷—人工設色—鈐印。整個復制過程比較復雜,通常情況采用原尺寸印刷,對于大尺幅的作品需要接版印刷,缺乏穩定性,產出效率不高。 木版水印技藝能夠復制出古書畫的連續調效果,且能保持原作的筆調與氣韻,達到亂真的效果,工藝流程包括:勾描分版、手工雕版、印刷、裝裱。高品質的復制往往選擇此種方法。其缺點是工期長、復制效率低,對于制作人的技藝和繪畫修養要求較高。 目前廣泛普及的印刷技術為古書畫復制提供了新的途徑,例如傳統膠印技術采用四色油墨進行印制,使用涂層材料進行印刷,色彩表現力較強,層次較為豐富,適用于大規模生產,成本較低,但是不適合小規模的個性化定制。另外,近年來興起的數字噴墨打印技術,使用12色顏料墨水進行印制,階調再現能力強,依靠數字式的圖像采集系統獲取 RGB 圖像,無需制版就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按需復制,復制速度快、效率高。 本次《中秋帖》的復制,考慮到這是一件書法作品,色彩組成相對簡單,就內容來說含有多段提拔,書體形式豐富,同時還有遍布手卷的水漬、霉斑。為了更好地傳遞文物所包含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使復制件與原作保持一致,從而精準地展現中國書法的魅力,最終選擇了精度更高、細節表現力更強的數字噴墨技術進行呈現。 數字噴墨復制工藝流程 在實際工作中,數字噴墨復制的工藝流程主要分為3步,即:圖像采集、圖像后期、圖像輸出與評估。由于所需設備種類較多、性能各異,為了確保顏色數據精確,達到在目標設備上提供相對于源設備最理想的色彩效果,要嚴格遵守相關色彩管理規則,即在正式復制開始之前需對設備進行校準、特性化、色彩轉換等工作。圖4所展示的就是 ICC 色彩管理流程,包含了書畫復制工作流程中所涉及的從輸入特性文件到 Photoshop等程序的工作空間,再到使用顯示特性文件查看圖像,然后轉換到輸出特性文件的基本過程。
1. 數字化圖像采集 此次手卷采用非接觸式平臺掃描儀(如圖5所示)進行數據采集,為了滿足后期編輯輸出所需,將本次掃描分辨率調整至 600dpi,以便提供數據冗余。
2. 圖像后期處理 一幅原始掃描圖像在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息的基礎上,往往需要工作人員根據圖像分辨率、墨水、承印物等因素,對其進行影調、色彩、銳度等性能的優化,并制定個性化的輸出策略。 (1)承印物選擇 古書畫的復制不同于創作,要力求在風格、色調、質感、細節上忠實地反映原件,雖然輸出特性文件會盡最大可能確保將圖像從原始特性文件空間轉換至目標特性文件空間時的色彩準確性,但是有的時候還是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色彩偏移,這時單純從主觀目測的角度評價復制件的輸出效果是不夠嚴謹的。依靠專業軟件進行科學、定量的顏色比對可以為承印物的選擇與圖像后期策略的制定提供數據基礎,便于追蹤圖像輸出于不同承印物時所呈現的效果,從而選擇出最適合的輸出耗材。 圖6所示為《中秋帖》手卷內具有代表性的各區域所組成的概覽圖。此次依靠 Colorthink pro為其模擬創建了從起點色域到各個終端承印物色域的轉化,并在紙張、墨色、印章等 6個重點區域進行了取樣點監測,在程序運行過程中逐像素計算出色彩轉換前后圖像間的色彩差異程度,最終生成了判斷色彩轉化優劣的主要指標delta-E。表1、表2和表3分別匯總了在國產涂層手工宣紙、Hahnemühle宣紙、Innova 宣紙3種常用涂層宣紙上應用可感知、飽和度、絕對比色、相對比色渲染策略下的模擬轉換色度差異數據。結果顯示:作品中的文字區域(墨色)均被大量黃色、橙色甚至紅色所填充,delta-E在9.84 ~ 12.26,表明目前噴繪機在對圖像中的墨色進行還原時,黑色密度較低導致色差較大。
圖 7為Innova 宣紙在相對比色模式下的轉化示意圖。將各取樣點的delta-E數值進行平均后,可以發現最小值出現在使用Hahnemühle宣紙在絕對比色模式下進行輸出的組合中,數值為1.93,雖然測試結果顯示使用絕對比色模式進行渲染后畫面中的色度數值在目標色域中保持最好,但數據上的優秀并不代表審美上的正確,因為絕對比色模式對于色域外顏色處理策略而言較為生硬,會導致畫面中原本過渡均勻的區域出現斷裂,畫面細節受損、缺失。因此,在藝術品輸出中,相對比色模式更為常用,這種模式會保留色域內色彩,壓縮所有超出目標色域的顏色,并且會保持各個像素之間的亮度關系,在黑場補償算法的加持下,對于過渡區域細節的還原更加自然。
就一般的商業印刷而言,delta-E在3 ~ 6通常都是可以接受的。一般認為小于1.0 的誤差通常是由于測量誤差或者設備精度有限所造成,當delta-E超過 6 時則被認為是色彩失真。在本次模擬轉化的結果中,在 Innova 宣紙上采用相對比色策略進行輸出時畫面絕大部分區域detla-E 控制在 0~2,區間色彩差異較小,為了獲得理論與觀感上最優異的轉化結果,決定使用 Innvoa 宣紙來進行本次《中秋帖》的輸出。 (2)色彩調整 在數字打印中,通常情況下都是從一個較大的色域空間向一個較小的色域空間進行數據轉換,此時可以利用 Photoshop中的軟打樣功能直觀地了解色域縮減情況和動態范圍變化程度。經過觀察發現:手卷整體顏色偏暖,朱砂色印章偏向玫紅色,對比度低,墨色飽和度較低。雖然本次復制的法書作品沒有復雜的色彩組成,以上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借助Photoshop 中的曲線、色彩飽和度、對比度等主觀的滑塊對畫面整體以及局部區域進行調整。 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圖像的后期處理應該先從基礎影調入手進行調整,在解決基本問題的同時畫面中其他較弱的沖突也會隨之緩解。如圖 8所示,為了彌補粗面紙亮度低、動態范圍小造成畫面對比度低的情況,在曲線工具的調整面板中向對角線加入控制點并將其拖拽至S型,用以適當增加全局對比度;對于印章偏玫紅的問題,使用Photoshop中的色彩范圍命令,為畫面中的所有印章建立選區,接著對選區使用可選顏色命令,減少紅色區域中的洋紅色占比,并將黃色按鈕向右側少量移動,使選區中的印章色彩向朱砂色偏移;接著使用自然飽和度工具提升畫面整體的色彩飽和度,使畫面更加鮮艷,以抵消紙基偏黃造成的畫面暖調過剩,使得軟打樣圖片和原片更加接近。
(3)銳化 《中秋帖》運筆連貫,筆跡墨色由深到淺產生了豐富的梯度變化。如圖 9所示,在“不復”“然”等字區域,字中帶有少量飛白與濃墨交相呼應,具有豐富細節,仿佛能夠超越二維紙面空間的限制。但是任何一幅書畫作品在掃描數字化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原始信息的模糊,直接輸出將嚴重影響最終呈現在復制件上的畫面立體感,因此需要對原始掃描影像進行銳化操作。
Photoshop 中的“usm 銳化”濾鏡經常被用于數字打印后期中,目的是讓畫面變得更為清晰、有質感。古書畫作品中的元素眾多,掌握好圖像模糊與銳利程度的平衡是銳化操作的關鍵。古書畫復制中的銳化處理主要分為兩個層次:首先需要對作品中絹布、宣紙等材料表面紋理進行銳度補充,在此基礎上再對作者筆跡進行質感還原。 對圖像施加銳化之前,首先需要確定半徑的數值,半徑的參數決定銳化時對圖像邊緣的影響范圍大小。以手卷內一塊隔水為例,它由經緯絲織造而成,表面紋理細節豐富,屬于高頻一類的紋理細節信息,應使用較小的半徑數值。在圖10中,右圖為施加小半徑值銳化之后的效果,此處半徑滑塊的數值為0.6。
在書法的數字復制中,書跡主體的銳化是重中之重,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字型結構與輪廓邊緣,它們是低頻信息與高頻信息的組合,需要經過兩次銳化。其中字型結構屬于低頻信息,在銳化時施加大半徑值參數,可以相對精確地增加字體墨色,強化字形結構的立體感,最終影響書跡主體與紙面的明暗對比,可以看作一種精確的、局部性的影調調整。輪廓邊緣方面,墨水在紙面上的暈散效果以及少量筆畫所呈現的飛白效果均屬于高頻信息,為了避免對字體結構的重復銳化,需對其建立蒙版選區。
蒙版的建立有多種流程,為了便于理解,在此介紹一種較為簡單的生成方式。首先選中通道面板,在紅綠藍三色通道中選擇對比度最高的灰度通道,選定通道后,運行風格化查找邊緣;接著運行反向命令,在調整菜單中運行色階命令,移動黑場滑塊,消除隨機像素;為了過渡更加均勻,使得銳化的效果能更好地融合在最終的圖像中,對蒙版運行高斯模糊命令使邊緣柔化,至此蒙版建立完成。圖11展示了建立銳化蒙版的操作步驟,有了蒙版選區的保護,就可以進行相對大幅度的后期調整,不用擔心對于圖像畫質的負面影響。圖12所示為針對飛白區域的輪廓邊緣應用小半徑值參數的銳化前后效果對比,由于蒙版的保護,使得銳化操作僅僅作用于選區內的筆跡邊緣部分,不會對表面區域造成任何影響,有效避免了對于畫面的重復銳化,在增加畫面質感的同時,避免了因過度銳化而導致的畫質損失。
3. 圖像輸出與評估 首次輸出時建議選取一小塊畫面以原始比例進行打印,以此來檢查文物影像最終輸出在承印物上的效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需將原件與復制件同時放置在一個平面,在同一光源下進行對比,并在兩種觀看距離下進行評估,第一種為標準觀察距離,一般為作品對角線長度的兩倍;第二種為細節觀察距離,即肉眼所能接受的最近觀察距離。因為顏色感覺是人類的特性,此處的評估仍偏向主觀評測。 在實際工作中,“輸出—評估—調整”可能需要重復數次才能確定最終的輸出參數,目的是最終得到一幅無溢墨(滴墨)、無剮蹭,畫面亮部、中間調、暗部細節還原準確,整體影調、色彩與原作相近,無明顯色偏、畫面細節銳利,同時無明顯顆粒感、無明顯像素化的打印作品。
《中秋帖》復制件最后裝裱完成所呈現的效果如圖 13 所示。在燈光的襯托下,書跡躍然紙上,影調優異,層次分明,細節豐富,通過一系列后期操作,完美保留了原作中墨色黑白梯度的變化,達到了行氣連貫、渾然一體的效果。 本次通過銳化工具的使用,將原作中呈現在線條邊緣所具有的獨特質地進行了完美復原,盡最大可能保留了文物原件中邊緣輪廓所呈現的細微變化,營造出了行筆時線條所具有的流動感,同時順利地將作品內部分筆畫中帶有的少量飛白效果作了進一步修飾,維持了原有的視覺沖擊力,將書法家融入線條中的創作思想與內涵在復制件中完美呈現。 隨著數字復制技術的日新月異,輸出設備在色彩管理軟件的控制下,在墨色的層次、濃淡枯濕的表現、明暗變化等方面對文物原件細節的還原上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噴繪輸出的文物影像,其墨水與紙張融為一個平面,缺乏顏料層的凹凸感,失去了書法作品獨特的韻味與生命力,對于其中的藝術美感有嚴重削弱,可供觀看者回味的空間較少,為其對作品的領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復制品雖說不能和真跡媲美,但是為了緩解博物館中保護與展陳之間的矛盾,利用復制件作為“替身”進行展出,能讓珍貴的文物在庫房內穩定的環境中進行“休息”從而延長“壽命”,對于文物保護有著重大意義。與此同時,復制品作為一種補充性展示,對于公眾了解歷史知識、提高藝術審美,也可以達到接近真跡的效果。 目前的復制方法與方案都只是暫時的,絕無一套一勞永逸、“放之四海皆準”的制作流程,眾多方法中也絕無對錯之分,如果一件復制品能夠給使用者帶來良好的感受或是物盡其用,就說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復制。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解決問題的方式會越來越多,文物復制品的制作也隨之會越來越精良。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