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工程——不負時代,面向未來159
發表時間:2024-08-13 13:39作者:沈忠康來源:節選自《創新歷程——中國印刷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與實踐》
“748”,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迅速推廣應用,世界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西方,西文很快進入了計算機。繼40年代美國推廣應用手動照相排字機之后,1951年美國研制成功光學機械式照排機,50年代末光機式照排機與計算機相連,構成計算機排字系統,性能進一步提高。到1965年,德國赫爾公司推出了陰極射線管的第三代照排機,采用計算機控制CRT電子束掃描,性能和效率大大提高,一經推廣,歐美和日本很快甩掉了鉛排,基本實現了照排膠印。 面對風起云涌般世界計算機信息時代的到來,1973年,電子工業部(當時稱“四機部”)開始著手研究我國電子計算機發展戰略,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的是該部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郭平欣同志。 眾所公認,中國的文字——漢字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文字,漢字怎樣進入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成為我國計算機技術發展最緊迫需要解決的課題。而漢字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字很不相同,西方國家文字多為拼音文字,漢字則為表象文字,因此,解決文字信息處理,不可能依靠外國人來解決,只能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自力更生完成這項歷史使命。 郭平欣領導的這個調研組制訂了開發漢字計算機信息處理重大工程項目的規劃方案,這個方案包括三個分系統:漢字精密照排、漢字情報檢索、漢字通信。為了集中全國力量攻關,郭平欣還聯合中央有關部委共同協同開發這項工程。1974年8月9日,當時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通訊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五部門聯合向原國家計委和國務院提出報告,請求將漢字計算機信息處理工程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計劃。這個報告得到國務院和原國家計委的高度重視。1974年9月24日,原國家計委以(74)計字448號文批復,同意將漢字信息處理工程列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并責成四機部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在四機部設立專項辦公室,電子部任命郭平欣為辦公室主任。這個工程因1974年8月上報立項,因此以后被稱為“748”工程,從此,“748”不僅成為我國印刷技術發展歷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國計算機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轉折點。“748”工程揭開了我國印刷技術第二次革命的序幕。
1986年5月,沈忠康(左)和王選(右)在杭州通訊設備廠激光照排機質量驗收會議上 “748”結緣王選 在國家批準“748”工程立項時王選還不知道。1972年,王選對漢字輸入計算機的方法產生濃厚興趣,他曾反復研究漢字的偏旁結構和字根規律,寫過《用小鍵盤輸入漢字的辦法》。1975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讓王選了解到國家有一個“748”工程,其中有一個分項:漢字精密照排系統,激起了王選的極大興趣和研究熱情。王選說:“漢字精密照排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正是它的難度和價值吸引了我。” 當時國內有5家在開發精密照排項目,其中2家在搞光機式二代機的開發,三家在搞陰極射線管的三代機,而存儲漢字仍采用飛點掃描、全息存儲和字模管方式。王選對這五家研制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他認為盡管這五家都是國內著名的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杰出科技人員,但是這些方案都存在嚴重缺陷,在當時我國制造技術上有難以逾越的障礙。二代機沒有發展前途,而國內開始研制的三代機雖然機械動作比二代機少,輸出速度也比二代機高,但它對感光底片要求極高,而且采用飛點掃描和模擬存儲方式很難解決漢字數字多、字形復雜的要求。 與此同時,王選研究了國外三代機發展的技術趨勢,當時德國赫爾公司在70年代推出了Digiset數字式存儲和數字式輸出的三代照排機,實現高速輸出和文圖合一排版,王選認為這是漢字信息處理的方向,即把每個字形變成一連串二進位信息存儲在計算機內,也就是要使漢字數字化,用0和1組成的數字化點陣對漢字信息進行處理,然后將處理結果還原成漢字。1975年5月,他與陳堃銶一起,構思了一個“數字儲存、信息壓縮和小鍵盤輸入”名為“全電子照排系統”的總體方案,這個方案傳到了“748”辦公室。經過全面考察,來自電子部的代表張淞芝認為,王選對開發二代機、三代機所面臨困難分析是切中時弊的,而王選提出的“全電子照排系統”方案對解決漢字存儲這個關鍵問題獨辟蹊徑,很有創見。于是,郭平欣同意北大對方案作進一步完善,并準備組織專題論證。但是,1975年10月底,由北京市出版辦公室主持召開的技術方案論證會上,北大的方案并沒有被采納,而仍然采用二代機方案,只要求北大承擔二代機的排版軟件。雖然北大方案在北京市論證會上沒有被采納,但引起了新華社的高度重視和很高評價,肯定了北大的方案是技術發展的方向。新華社作為“748”工程發起單位之一,又是國內最大用戶,他們的意見得到了“748”工程辦公室的重視。 “748”確立發展方向 漢字信息壓縮存儲技術突破之后,王選團隊一面在繼續完善改進方案,一面思考著輸出的技術方案。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借鑒的只有三代機的陰極管射線輸出裝置。但制造高分辨率的顯像管和掃描電路的技術十分復雜,幅面也很小,輸出裝置對底片靈敏度的要求也非常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時是很難解決的。 又一個難題困擾著王選。1976年4月,王選獲悉郵電部杭州通訊設備廠研制成功報紙傳真機,分辨率為24線/毫米,已在《人民日報》應用,《人民日報》的片樣可以在北京通過這個傳真機送到各省市制成底片,再制版印報,其印刷質量符合出版要求。但是按王選的設計,其分辨率應達到29線/毫米,而且該傳真機采用的光源是錄影燈,這對輸出質量會受到很大限制。但王選認為,與三代機CRT輸出設備的困難相比,該報紙傳真機“實在是太吸引人”。在苦苦思索中,王選突發靈感:能不能用激光光源代替錄影燈?這一想法得到了北大物理系光學專家張合義的支持。 1976年7月,王選構思出挑選式讀字模壓縮信息送磁鼓,取一行字模壓縮信息送磁芯存儲器和分段生成字形點陣并緩沖的方案。一個漢字字形每次只生產8條掃描線,每次只緩沖一版報紙的8條線。高速復原是靠專門硬件完成的,一個96×96點陣的5號字需反復分段復原16次,由于速度很快,平均仍能得到150字/秒的復原速度,可以趕上滾筒掃描的輸出速度。又一個關鍵技術突破,使王選團隊決心跳過二代機、三代機,走跨越式發展道路。1976年8月,他們決心發展第四代漢字激光照排機,這是一個具有戰略遠見的技術決策。從此之后,其他研制二代機、三代機的五家單位終因關鍵技術難以過關陸續終止研發工作。 1976年,“748”工程經過反復論證終于選擇了北大的方案。9月8日,四機部以便函的方式給北大下達了漢字計算機信息處理課題任務。因為正式計劃年初已經下達了,用便函方式下達研究課題,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措施,卻標志著“748”工程從此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排除干擾,堅持自主研發 1976年,在世界上首先推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機的英國蒙納公司,看準了中國出版印刷界迫切需要高新技術產品的巨大商機,大力向中國推銷他們開發的可以進行漢字信息處理的激光照排機。1978年12月,英國蒙納公司借在香港舉行的世界報業協會年會之際展出中文激光照排機。國家出版局經國務院批準組織包括北大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參加的7人小組前往參觀,了解蒙納系統的性能。赴英實地考察和談判,1979年10月蒙納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舉行其中文激光照排演示,經過專家認真分析,認為該系統硬件和激光技術比較先進,但中文軟件功能尚不完善,磁盤儲存量(80兆字節)不足,不能滿足漢字字典的要求,工藝流程也不理想,鍵盤輸入速度太慢。但是這比當時我國還在探索的其他照排系統畢竟要先進得多。因此,1979年11月國家出版局向國務院報告申請留購。一面用于生產,解決排字力量不足,一面作為樣機,進行激光照排技術研究,國務院多位副總理批閱同意,并于1980年8月正式簽訂留購協議。 應該說,在當時我國出版界迫切需要而中央剛剛提出對外開放的大政策,要求引進蒙納產品是一種很自然的趨勢。但是在我國自主開發的激光照排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的時候,王選認為應該首先扶植國內開發的成果。他的意見,引起了當時國家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妥善地處理了自主開發和必要引進的關系。與此同時,進出口委及時幫助安排了20萬美元外匯,進口了計算機及部分關鍵元器件,使系統比較完善起來。事實上,盡管英國蒙納公司的激光照排機在解決西文信息處理時顯示出了很高的性能,但是它輸出漢字時則每秒不到20個字。在終端上蒙納產品的屏幕僅能顯示17個漢字,而北大系統可以顯示352個漢字。蒙納的樣機在展覽會后被我國留購兩臺,分別在上海、北京作研究試用,試用的結果證明它難以解決漢字的計算機信息處理。 結語 從1976年到1981年,王選領導的“748”工程團隊歷經整整五年才完成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原理性機的研究開發,為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的第二次印刷技術革命作好了技術準備,揭開了序幕。1981年7月8日,當時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和教育部聯合組織了國家鑒定。鑒定結論是:“與國外照排機相比,在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方面領先,激光輸出精度和軟件的某些功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