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工程50周年紀念(序言)342
發表時間:2024-08-01 16:25來源:中國印工協 2024年是“748”工程設立50周年。50年前的1974年8月,原四機部(電子工業部)、原一機部(機械工業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原國家出版局等單位聯合發起,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該工程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國印刷行業的落后面貌,解決漢字的計算機信息處理問題。
1975 年初,北京大學的王選及陳堃銶夫婦得知了“748”工程,被其中的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巨大價值和難度強烈吸引,開始自行設計和研究。經過反復思考和試驗,王選發明了“輪廓加參數”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以及漢字字形信息高速復原技術,不僅能夠將漢字的信息量顯著壓縮,并且能夠保證變倍到各種字號后的文字質量。尤其是字形信息復原技術,適合硬件實現,并在后期設計實現了加速字形復原的超大規模專用芯片,創造了當時世界最快的漢字字形復原速度。在攻克了上述漢字信息處理難題的基礎上,王選做出前瞻性地決策,越過二代機、三代機方案,直接研制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商品化的四代機,也就是激光照排。正是王選的這些顛覆式技術創新,開啟了中國印刷史上的又一次技術革命。
1979年7月,王選團隊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輸出了第一張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1980年9月,又排出第一本漢字圖書的樣書《伍豪之劍》。1985年5月,華光Ⅱ型系統通過國家鑒定,在新華社投入運行。隨后,經濟日報社決定試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對于時效性要求很高的日報來說,采用還不夠成熟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經過了科研人員艱苦不懈地改進以及經濟日報社的緊密配合,系統不斷成熟。1988年7月,經濟日報社印刷廠賣掉了全部鉛字,成為第一家全面淘汰鉛字并轉為激光照排的日報社。1988年,華光Ⅳ型投入批量生產,性能比華光Ⅲ型優異得多,自此在中國掀起了“淘汰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
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研制和推廣的過程中,國家給予了大力支持。1982年8月,范慕韓任組長的國家經委印刷技術裝備協調小組,組織各部門研究制訂發展我國印刷技術裝備的“六五”后三年以及“七五”規劃,提出“自動照排、電子分色、膠印印刷、裝訂聯動”16字發展方針。“16字方針”為我國印刷業徹底淘汰鉛排、鉛印,全面普及照排膠印的發展指明了路徑。1985年,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國印工協”)正式成立,范慕韓同志任會長,機械部、電子部、輕工部、化工部、原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六個相關部門各推薦一位副部級領導任副會長。中國印工協成立后,繼續以大印刷觀的理念統籌推動印刷工業的振興與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國印工協組織研究論證印刷專項產品結構調整方向及重點,確定了“印前數字、網絡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動化;器材高質、系列化”的28字方針。“28字方針”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印刷設備及器材工業的發展,而且對整個印刷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重大的引導作用。
據統計,從“六五”至“九五”計劃期間(1981—2000年),累計安排了包括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在內的印刷技術改造專項261項,完成總投資27.92億元,對200多個骨干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印刷行業經歷的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投資最多、歷時最長的一輪技術改造。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
在2000年由中國工程院等單位組織的“20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評選中,王選主持的“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項目名列第二位,僅次于“兩彈一星”。王選也因為在“748”工程中的卓越貢獻,獲評為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2年6月28日,原國務委員、國家經委主任張勁夫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我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一文,文章寫道:“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在改造我國傳統的印刷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果說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我國第一次印刷技術革命的話,那么從鉛排鉛印到照排膠印就是我國第二次印刷技術革命。” 為紀念“748”工程50年來的偉大功績,中國印工協會刊《印刷工業》雜志推出“748”工程專題報道,走訪了當年工程建設的技術研發核心代表、政府與行業支持的代表、市場推廣的代表以及技術傳承的代表。讓我們從他們的言談中,再次重溫“748”工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從科研攻關到市場推廣,再到整個行業技術革命的歷程。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