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工程——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24
發表時間:2024-08-15 10:38作者:孫彬
湯幟,研究員,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1983年9月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87年攻讀碩士學位,跟隨王選老師學習并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文檔分析與理解、模式識別、信息檢索及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等,先后獲得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十五屆畢昇印刷杰出成就獎、第八屆森澤信夫印刷技術獎一等獎等榮譽,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獲發明專利80多項。 1979年7月27日,在王選老師的帶領下,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第一臺樣機調試完畢,在極短的時間內,一次成版輸出一張由各種大小字體組成、版面布局復雜的八開報紙樣紙,報頭是“漢字信息處理”六個大字。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機輸出的中文報紙版面,標志著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在中國誕生,我國印刷業由活字時代邁入激光照排時代。 接下來,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王選老師帶領技術人員又于 1990 年完成了基于頁面描述語言的報紙遠程傳版系統,使壓縮后的傳輸信息量只有傳真方式的幾十分之一,且毫無失真。1992年,《人民日報》用這種方式通過衛星向全國20多個代印點遠傳版面,傳一個版面通常只需要兩分鐘。同年,方正彩色出版系統研制成功,并首次在《澳門日報》實現了文字和彩色照片的合一編排和輸出,出一頁彩色版的時間由2個多小時縮短到20分鐘以內,從而淘汰了傳統的電子分色機。1994年,《深圳晚報》采用方正采編流程管理系統,實現了采編的計算機化管理。 王選老師學識淵博,在那個通信信息技術極其不發達的年代,他就將目光鎖定在處于世界前沿的激光照排技術上,并克服重重困難,研制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并成功推向市場。而更令我敬佩的是,面對所取得的成就,王選老師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繼續鍥而不舍地鉆研技術。
在了解到國際上計算機技術的最新發展潮流時,王選老師描繪出了排版軟件未來的發展走向,并把這個項目交給我來完成。正是基于他的前瞻布局,我參與并主持了“方正飛騰排版系統”的研究與開發,該項目獲得了2003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之后,我又參與并主持了“基于數字版權保護的電子圖書出版及應用系統”,該項目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年,國內出版社以及英國企鵝出版集團等海外出版社通過該系統出版的電子圖書已經達到50多萬種,使用該系統的圖書館用戶有4100多家,其中包括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海外的大學圖書館?;谠撓到y的“中華數字書苑”多次作為國禮被國家領導人在出訪時贈送給國外科研機構或大學。 王選老師的科學成就驚艷世界,他的諄諄教導讓我受益匪淺,是他帶領我踏進了這一極具探索性的研究領域。他非常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激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年輕的我們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不斷綻放光彩。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們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王選老師對我的影響更是一種言傳身教,如今,我也走上了領導崗位,王選老師“頂天立地”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
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北京大學“748工程會戰組”,1977年在會戰組的基礎上成立“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1983年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2019年更名為“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目前,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包括圖形圖像處理技術與數字出版應用、認知計算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智能處理與分析技術、數字文檔處理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建有碩士、博士培養點及博士后流動站,以及“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新聞出版智能媒體技術重點實驗室”“網絡與信息安全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等科研基地,涉及的業務范圍也早已超出了傳統的印刷出版范疇。 銘記榮光、承志前行,在成績和榮譽的加持下,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將繼續發揚王選精神,為實現中國科技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