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5天的第21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于8月31日在北京國展新館落下帷幕。不同于一些專業展覽的火爆、熱烈,或許因其展出品的獨特性,有著5.3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的書博會少了一分喧鬧,卻多了一份悠然,和近乎冷清的安靜。
不過,這并不妨礙兩千多家海內外展商在這個國際化的出版舞臺上一顯身手,他們高舉傳統與高科技“合璧”,捧出堪稱前沿的產品和業務模式。這之中,近年來的熱門,由傳統出版與高新技術融合而生的新興出版業態——數字出版,不出意外地成為一大吸睛點。而對于數字出版,比照前兩年國內出版界紙上藍圖的關注,今年的書博會現場,我們感受到的卻是,已然落地的行動。
面對這一新興業態,國內各路資本摩拳擦掌,意欲奪得一杯羹。個中邏輯顯而易見,既然游戲規則尚未寫就,那么一切皆有可能。于此次書博會的“走馬觀花”,亦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該業態下的服務商“眾生相”。
“傳統部隊”:傳統出版機構為主導。激活已出書目的數字資源是這些出版機構邁出的第一步。據筆者觀察,參展的國內出版社均表示已實現或正著手本社紙質圖書的全部數據化,初步或已建成數字資源平臺及數據庫;部分出版社正有計劃地推進平面出版物的立體化、個性化與定制化,有的已布局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領域。如江蘇鳳凰出版傳媒、中國教育出版傳媒等。
“新生力量”:民營策劃機構嶄露頭角。他們積極順應媒介融合及大數據趨勢,大多鎖定在線服務及技術支持。例如,南京掃掃看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經綸文化傳媒旗下企業)通過為出版物植入二維碼的方式,以“富媒體”的呈現形式,幫助讀者“立體式”閱讀。工作人員透露,與公司合作的國內出版單位目前已達十余家。
“黑馬選手”:多為實力雄厚的IT企業。他們既是傳統出版機構的技術合作者,又是潛在的競爭者。一家投資方為國內知名IT上市企業的新媒體公司營銷負責人告訴我們,公司2012年至今已投入三四千萬元開拓數字出版業務,經過兩年的培育,現已成功上線幾百本兒童電子圖書。負責人有信心在年底前將這個數字翻新至1000。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是筆者參觀所感,僅供看客參考,自不能作為群體全貌的概述。
在邊走邊看的過程中,我們特別留意了幾家印刷企業的展位。有的一如既往地展出其精品圖書代表作,展現優良的工藝水準和加工實力,也有的增添了趣味互動元素,如利用一體化設備為觀眾拍照且打印成像,邀請觀眾暢游精心構建的數字平臺,等等。像中華商務,就在其展臺上開辟了數字體驗專區,參觀者通過瀏覽“超閱網”(開發者為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與中華商務同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成員企業),可以切身體驗數字出版的“購物”樂趣。還有雅昌,其傾力打造的藝術圖書數字平臺頻獲觀者駐足,而簡潔、大氣的展臺設計亦讓人印象深刻。在暗流涌動的“大數據”競爭中,印刷圈的先行者們早已張開雙臂,以開放、主動的身姿“擁抱”產業前端,融入這場關乎先機與商機的角逐。
毫無疑問,“大數據”時代下的產業重構,強勢改變了出版產業鏈上各方的“命運”,原有界限被打破,傳統角色被顛覆。而對于角色的詮釋,出版界亦形成共識:出版商將從內容生產商轉變為知識服務商,其他信息服務商競相加入競爭。
從“吐絲結繭”到“破繭而出”,即將由數字出版寫就的產業未來,讓我們帶著幾許未知,憧憬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