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 地方印業的201411
發表時間:2016-08-19 11:15 隨著各地2014年印刷業統計數據的相繼出爐,我們萌生了運作此次專題的想法,期望透過局部,從區域層面著筆,勾勒中國印刷業更加完整的全貌。 本次報道收錄了18個省份的重點數據,又以其中6個省市為樣本展開深入分析,他們是廣東、上海、山東、福建、四川、安徽。這些省份中,既有常年穩坐頭把交椅的“大咖”,又有以包裝見長的后起之秀,抑或來自中西部地區的新星。他們實力可謂“懸殊”,從產值貢獻來看,既有厥功至偉者如廣東,以1904億元的成績拿下了全國印刷業總產值17%的份額;也有“小國寡民”者,數十億元的產值,僅貢獻了不到1%的份額。但這并不妨礙他們交上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從產值增長情況來看,不少地區保持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3%)的增長速度,有的甚至達到了兩位數,比如江西、山東、湖南。在前景被看跌的當下,如此成績實乃不易。 因循他們的發展軌跡,雖路徑不同、表現各異,卻也不乏相似之處。 比如,集約化發展趨勢顯著,規模企業越做越強。以廣東為例,605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印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303.3億元,比上一年增加43.93%,約占全省印刷業收入的70%。上海,印刷企業總數雖有減少,但規模企業數量在增加,其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及對外加工貿易總額等重要指標的增長率均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兩極分化的表現,一方面佐證了“強者恒強”的市場準則;另一方面則意味著,留給中小企業的市場空間越來越窄。 又如,區域板塊形成,產業發展“釋放”集聚效應。典型像福建。2014年,僅泉州、廈門、漳州、福州和莆田五地的印刷工業產值,便占到福建全省印刷工業總產值的95%以上。安徽,由歷史演革形成的合肥市出版物印刷中心、桐城市塑料和瓶蓋印刷中心、蒙城縣簿本印刷中心和太和縣中西藥包裝中心四大印刷產業集中地,引領作用和示范效應顯著。 當然,上述歸納僅是編者所作的粗線條梳理,權作拋磚引玉,更為詳細的內容、深度的剖析,還有待各位看官親自去發掘。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