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之年,印刷行業面臨著應對多重困難、適應新常態的種種挑戰。從大而言,并不樂觀的市場環境、不斷增加的成本支出、越加嚴苛的環保政策等,已成為企業無法逃避的壓力所在;從小而言,用工問題、管理提升、轉型升級等,亦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迷茫點。基于此,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組織了“走向未來 縱橫談”高端論壇,16位副理事長以自己之企業及行業經驗為基點,暢談其關于市場、關于創新、關于未來的詮釋,希冀共同探討印刷行業未來發展之路。論壇最后,徐建國理事長做了總結發言,節選精彩論述如下。
印刷行業需要一批擁有企業家精神的“舵手”,帶領我們這個行業沖破重重困難,走向新的未來。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要獲得成功,必須過三個關,第一市場有需求,第二技術要過關,第三要有市場競爭力。制造業的創新取決于大環境,即整體工業水平。打個比方,第一階段是菜園子,什么東西都可以有,但要自己動手搞。第二階段是菜市場,東西是有的,但需要自己拿回去加工。第三階段是生鮮超市,拿回去不用洗就可直接下鍋,這是國外現在的水平。同一水平的廚師,面臨環境不同,每天能做出的菜式數量和質量也不同。
創新是有規律的。創新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革命性的創新,一類是積累式創新,現在一提到創新,不少人都以為是前者。事實上,這一類創新只會發生在少數領域,大部分創新屬于積累式的。
從創新的內容看,除了技術創新外,還有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發展,給商業模式創新帶來了很多新的機會,這里不再展開,僅談談其中的熱點:上市。我的觀點,尤其搞制造業的企業,能不上市就不上市,如果要上市,就要做好準備,這個企業不再是你的了。從世界范圍看,上市公司大多是跨國公司,要么規模很大,像我們這種不大不小又是上市公司的,將來會很難生存。并且國外技術人員與國內技術人員對待專利技術的看法不同。前者認為,我擁有技術,但這種技術變成商品還需要很多投入,所以我只是得到其中一份;后者不然,我擁有技術,那么所有的都應該是我的。這其實也說明了,我們還需要一個成長過程。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歷史上的企業家精神》的書,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社會需要企業家,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要企業家去做,盡管如此,很少有人意識到企業家是一種稀缺資源,企業家精神更是一筆寶貴財富。
這三十多年來,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第一,我們整機水平已經不低了,但配套技術不行。大的方面政府部門會管,具體難點的突破還得靠企業。比如機器人產業創新,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系統這些關鍵部件,只能讓企業自己搞。所以我向上海市經信委建議,在當前形勢下,研究做什么不重要,研究做到什么水平很重要。政府以前是選項目,現在應該選企業,成立基金來運作。
第二,政府補貼帶來的后遺癥,主要是造成了一些投資的盲目性。我估計行業里,一兩家企業“單打獨斗”爭取政府的支持不太可能,但如果把一些先進企業“打包”,再向政府爭取政策支持,獲批的可能性就會加大,這也是我們協會在努力去做的事情。
最后我想說,印刷行業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一批企業家,需要一批擁有企業家精神的“舵手”帶領我們這個行業沖破重重困難,走向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