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4年印刷設備、器材進出口之拐點篇31
發表時間:2016-08-19 13:10 此部分內容將主要介紹2008~2014年印刷設備、器材進出口走勢,以及發生在這一時間段的幾個“拐點”。 1.出口增速明顯高于進口 圖1清楚地顯示了印刷設備、器材進出口的走勢。在這一時間段,對進口而言有兩個拐點,一個是2009年,為低谷;一個是2011年,為高峰,后呈一路下滑的態勢,與此相對應的是貿易逆差,亦一路走低。對于出口而言則僅有一個拐點,即2009年,為低谷,此后一路攀高。 ![]() ![]() 2.膠印機進口大幅度下滑 進口金額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膠印機進口金額大幅下滑。由于膠印機進口金額占據了印刷設備、器材進口金額的極大比重,所以它的走勢決定了印刷設備、器材進口的走勢。圖2和表2是這一判斷的最好佐證。 從表2中可以了解,膠印機進口金額在2011年達到頂峰,達11.11億美元;2012年進口金額為10.08億美元,較上年下滑9.27%;2013年進口金額為9.77億美元,較上年下滑3.08%;2014年進口金額為7.92億美元,較上年下滑18.98%。2014年同2011年比較,下滑幅度已達28.74%。 膠印機進口金額減少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國內印刷市場上,膠印占比有縮小的趨勢,再加之市場需求不振;二是國內生產(包括獨資、合資、國營、集體和私營企業)的產品已經越來越多地滿足國內市 場的需求。筆者更傾向于第一個原因占的比重更大。 ![]() ![]() 3.數字印刷機異軍突起 看一下2008~2014年數字印刷機的表現:2008年,數字印刷機出口1.26億美元,低于其他常規印刷機出口的2.32億美元,高于膠印機出口的0.75億美元;2009年,數字印刷機出口仍是排在第二位;但此后便一路直線上升,2010年,3.47億美元;2011年,4.83億美元;2012年,6.57億美元;2013年,7.29億美元;2014年,7.55億美元。自2010年開始,數字印刷機出口就穩居三種印刷機出口金額的第一位,2014年已經占印刷機出口總金額的69.28%,是膠印機出口金額的10.85倍。 4.印刷油墨進出口“角色”轉換 從2008年直至2011年,我國印刷油墨,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一直是進口大于出口,但2012年迎來了油墨進出口“歷史性的一刻”,當年出口數量雖僅高于進口498噸,但卻是歷史上“角色”的轉換。而這只是起點,2013年,油墨出口數量大于進口5464噸,2014年出口大于進口7612噸,或許這就是將來的常態。 遺憾的是在金額上,油墨的進口仍遠大于出口,這和我國油墨生產商企業屬性有極大關系,國內大型生產商大多屬于外商獨資或合資,“返銷到本土”尚需時日。業內人士也曾經講過,國內出口油墨大都為“低檔次”,這一點和出口目的地也相吻合。 ![]() ![]() 5.CTP逆襲并成為常態 膠印版材是PS版和CTP版的統稱,也是印刷設備、器材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在膠印生產中,PS版的使用已經歷史悠久,而CTP版的大規模使用則是在本世紀初。因為CTP版制造技術晚于常規PS版,當然,或許還有些技術層面上的原因,因此,到目前為止,CTP版的銷售單價還是高于常規PS版,但兩種版材的“單價差”已經大幅度縮小。 在出口方面,2010年,CTP版出口金額超過常規PS版;2013年,CTP版出口數量超過常規PS版,并且已成為一種常態。 目前對國內市場而言,膠印版材產能已經過剩,有關生產企業面臨的是海內外兩個市場的殘酷的價格競爭,單價大幅下跌,結果是企業盈利大幅度縮水。此外,出口時還極易引起海外市場的反傾銷。近兩年,中小版材生產企業的“關、停、并、轉”屢見不鮮,企業的整合已經成了業內人士的熱門話題,從經濟運行規律、國外同行業發展實踐兩方面來看,行業整合時機已經趨于成熟,但何時、以何種方式出現還并無一定規。 6.柔性樹脂版批量出口 多年來,我國一直是國外柔性樹脂版的銷售市場,國內雖有企業做過試生產和試銷,但終因技術瓶頸未得到徹底突破而未形成規模。目前這一問題已經得以解決,2012年,海關為柔性樹脂版設獨立稅號。2012年,出口3.7萬平方米;2013年,出口8.7萬平方米;2014年,出口15.58萬平方米,但出口數量還遠比不上進口(2014年進口53.14萬平方米)。樂觀地講,因技術瓶頸已經突破,超越只是時間問題,實際上,出口商品中,“進口轉出口”商品所占比例已呈下降趨勢。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