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名印刷人的光榮與夢想205
發表時間:2016-08-22 11:10 他們是這樣一群人:來自不同的崗位,有教師、企業家、媒體人,也有技術能手、科研人員、標準化工作者;擁有不同的經歷,有成就卓著、堪當楷模的老印刷人,也有勇于創新、敢闖敢試的中青年。但是,他們都服務于印刷行業,并將之作為畢生奮斗的事業。 11月29日,第12屆畢昇印刷技術獎在京頒發,19名為中國印刷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印刷人,贏得了這個中國印刷界的最高榮譽。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榮膺畢昇印刷杰出成就獎的烏蘭巴特爾、郭全、陳敬良、馬偉武、李培芬、孔達鋼、許文才;喜獲畢昇印刷優秀新人獎的李莉、項建龍、王麗杰、宋延林、易智、李合成、栗延秋、楊志訓、朱詩力、胡桂綿、陳虹、葛儂。 積極創新的印刷人 讓民族“智”造挺起脊梁 19名獲獎者中,有5名來自民族印刷設備器材企業。正是因為他們的研發創新和默默堅守,才挺起了中國印刷人的脊梁。 不少印刷人還記得,十年前使用的CTP版材全部依靠進口,售價高達每平方米100元。而今,國產CTP版材在國內已非常普及,且價格只要每平方米20多元。讓CTP版材價格降下來的,是樂凱華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和其他國內版材供應商,是畢昇獎獲得者樂凱華光副總工程師李合成這樣的研發人員。 在全球印刷界最大的展會2012年德魯巴印刷展上,天津長榮印刷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是國內民企中最大的。讓長榮走向世界,是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莉的夢想。作為中國印后第一品牌的締造者,李莉帶領長榮專注于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在燙金、模切、糊盒這三個印后主導設備上實現了替代進口。她還是資本市場的弄潮兒,2011年通過上市,使公司取得了快速發展。 在印刷業從“鉛與火”走向“光與電”的時代,民族印機龍頭北人印刷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曾經創造了很多輝煌,這其中自然有副總經理孔達鋼的汗馬功勞。頒獎大會上,他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北人率先開發的膠印機,使我國印刷業得到第一次技術提升和發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面對數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北人也將走向數字化發展、產品轉型升級的道路”。他相信,堅守民族品牌,會為中國制造開創一片新天地。 還有他們,杭州科雷機電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項建龍,他敏銳地感覺到CTP代替照排機是大勢所趨,帶領團隊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TP設備,填補了中國高端印前制版技術的空白。中科院化學所中心主任宋延林,創造性地將納米技術應用于制版和油墨行業,并實現了產業化應用,為印刷業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的“綠色”。 專注轉型的印刷人 致力打造印刷“升級版” 19名獲獎者中,還有9名縱橫馳騁印刷業多年的企業家。他們中有國企一把手,有民企掌門人,也有港企領軍人。正是有了無數像他們這樣的行業中堅力量,中國的印刷業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創新。 兩位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國企負責人,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勇于突破。烏蘭巴特爾,內蒙古愛信達教育印務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他曾組建了自治區第一個經理負責制的文化企業集團赤峰印刷集團,也曾以超常規的“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投產、當年見效”的思路新建了現在的愛信達。郭全,新疆新華印刷廠廠長,通過控股參股組建了5家子公司,累計取得投資收益近700萬元,實現了經營體制的多元化。同樣是國企控股的成都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務分公司,這家報業印企的領軍人易智不斷創新觀念,帶領企業開拓商業印刷和包裝印刷市場。 五家民企老總,在創新轉型方面頗有建樹。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栗延秋,推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積極倡導綠色印刷,使盛通成為北方地區優秀的出版物印企。曙光印業集團董事長朱詩力,以多元化發展反哺傳統產業,形成“以包裝印刷為主導,以房產金融為新生力量,以高檔紡織為發展推手”的經營格局。雅昌文化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官葛儂,帶領團隊研發了“雅奕”“雅映”等核心技術,將無水印刷技術應用于高檔藝術印刷,通過科研創新為雅昌提供技術支撐。伊諾爾集團總裁李培芬,在國內首創出租車卷打發票,在票據印刷行業率先引進噴墨系統,引領行業向智力要素密集的方向轉型。上海揚盛印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志訓,把保障印刷質量放在首位,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零缺陷”的包裝產品。 還有港企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帶領企業向文創產業轉型,把廢舊的老廠房改造成創意文化產業園,為行業搭建國際交流平臺。 默默奉獻的印刷人 為行業提供持續動力 榮登畢昇印刷技術獎榜單的不只有來自印機和印刷行業的企業家,還有服務于這兩個行業的教育、科技、標準和宣傳等領域的工作者。正是有了他們的辛勤奉獻,印刷行業才有更充沛的人力、更規范的管理和更健康的發展。 他們中有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原校長陳敬良,領導實踐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該校學生王東東在今年的世界技能大賽中,勇奪印刷媒體技術項目銅牌。北京印刷學院副校長許文才,牽頭組織多個重點實驗室,促成校企橫向科技合作,主持完成多項課題研究。北京印刷學院機械工程專業負責人陳虹,不僅把自己主講的多門課程打造成精品課程,還獨立承擔了多個科技研發項目。 他們中也有記錄行業變遷、反映行業發展的媒體從業者。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旗下科印傳媒總編輯王麗杰,創造了“期刊+榜單+年會”的運作模式。她參與創辦的《印刷經理人》雜志已成為行業品牌,她推出的“中國印刷企業百強排行榜”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實證性統計分析資料,她負責主導的定期召開的全國印刷經理人年會成為業內大型企業的年度交流平臺。 他們中還有專注于標準化工作的印刷人。在中國印刷標準化工作全面接軌世界之際,擁有多年印刷從業經驗的胡桂綿勇擔重任,完成從印刷經理人向全國印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的職業轉變。 基層干起的印刷人 抓住機遇闖出新天地 翻閱這些獲獎者的簡歷,記者發現他們最初的工作都很平常,有的甚至來自社會最底層,但他們都努力把每一步做到最好,并且善于抓住機遇。 曙光印業集團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印刷服務供應商,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及其他禮品的包裝印刷供應商。這家民營印刷企業的掌門人朱詩力,當年曾是溫州10萬購銷大軍中的一員,在全國各地跑了5年業務后,才拼湊6萬元成立了一家作坊式印刷企業。 擁有42年歷史的力嘉國際集團,如今已是業界知名的包裝企業,誰能想到,其董事長馬偉武當年闖蕩香港時,最初只是大排檔里的刷碗工,后來在紙箱廠當了幾年學徒后,才在幾十平方米的閣樓里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獲獎者中的兩名女企業家也是巾幗不讓須眉。伊諾爾集團總裁李培芬,曾在一家國營食品廠工作了20多年,在40多歲時才買下一家虧損的港企,開始做老板。天津長榮印刷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莉,大學畢業后到一家臺資機械企業做財務,工作兩年后公司出現困境,她因表現出色被聘任為總經理,而后創建了現在的長榮。 有責任感的印刷人 不忘回報行業和社會 古語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些獲獎的企業家們,熱心參與行業活動,成功不忘回報社會,積極踐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在頒獎大會上,馬偉武表示:“力嘉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很多方面的幫助,我們一定要對行業和社會有所回報。” 作為最早到深圳投資發展的僑商代表之一,馬偉武秉承了僑界愛國愛鄉、熱心公益的優良傳統。他捐資4000萬元在家鄉汕頭興建力嘉中學,緩解當地高中學位緊張問題,說這“圓了我牽掛了半生的一個夢”。在公益事業方面,他累計捐款達6000多萬元,捐款項目涉及救災、教育、醫療、修路和消防等多個領域。 郭全致力于服務新疆多民族印刷事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新疆新華印刷廠職工全力做好自治區維、漢、哈、柯、蒙、錫伯6種民族文字近50%的中小學教材及各類書刊的印制工作。 李培芬一貫堅持“自身發展、行業共贏”的理念。1997年,中國印刷博物館經費難以為繼,她得知后立即資助10萬元。1999年,為了推動票據印刷行業健康理性發展,她帶頭聯合各地代表性企業領導發起成立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商業票據印刷專業委員會。2012年,為了幫助王選事跡陳列館進行改建,她捐資20萬元。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