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玉方:癡迷古籍修復20年234
發表時間:2016-08-22 11:11 古籍修復已成為季玉方的一種生活方式。 俗語道,高手在民間。上市公司皖新傳媒古籍圖書博物館館長季玉方就是這樣一位高手。正是身懷古籍修復的絕技,讓他從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俗稱合力叉車)汽車駕駛員崗位,轉到皖新傳媒古籍圖書博物館館長崗位,這種轉換在季玉方看來,是人生的一次轉折。 成長伴隨古籍 季玉方對古籍修復有興趣源于家傳。據季玉方講,其曾祖父季克功,就對收藏古籍有濃厚興趣。待傳至季玉方祖父時,可惜季玉方祖父的幾個子女對收藏古籍均無興趣,孫輩中僅季玉方對此感興趣。“祖父便把古籍傳給了我,大概有2000冊左右,多是明清醫學古籍。” 繼承了“寶貝”遺產,讓季玉方歡欣不已。現年40歲的季玉方,做古籍修復已有20年。可是倒退20年,季玉方學的技能并不是和祖父學古籍修復而是學醫,原因是學醫可以養家,而古籍修復活慢又不掙錢。糾結間,20歲時的季玉方還是做起自己喜歡的古籍修復。 談及學習經歷,季玉方至今有個遺憾事。那就是2007年北京開設了第一批古籍修復班。“當時我在合力叉車做駕駛員,準備辭職到北京去學習,結果那邊不收,規定只有各大圖書館的在編人員才能去學習,社會上其他工作人員是不收的。我只好繼續自學。” 從和祖父學古籍修復,到長大自學,季玉方發現自己最大的愛好,依然是古籍修復。“我不喜歡打牌、不喜歡請人吃飯聊天,別人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我喜歡安靜地修復古籍,看著它們舊貌換新顏。”季玉方說。 皖新結緣古籍 說起與皖新傳媒結緣,還是源于古籍。此前在合力叉車做駕駛員的季玉方,只有閑暇時為一些古籍收藏者修復古籍。一次、兩次、三次……漸漸地,季玉方會修復古籍的消息傳到了皖新傳媒高層耳朵里,季玉方就這樣被“挖”到了皖新傳媒,做了古籍圖書博物館館長。 對于新崗位,季玉方很是喜歡,因為他可以每天上班時間和心愛的古籍打交道。季玉方告訴記者,博物館現有古籍圖書168種、800冊。他的工作是管理、保養這些古籍,向來賓介紹這些古籍,“我因此見到過不少省里的領導”。 和古籍修復相比,館長的工作似乎簡單了些,可季玉方不這么看。他說,這里是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展示徽州文化的平臺。“有些人想研究徽州文化,找不到資料,我們可以提供。” 指著一套他認為最有特色的家譜,季玉方說道:“這套徽州家譜是從江西征集來的。它的特點是質量好、完整,不像湖北那邊的家譜質量較差。” 在季玉方眼中,博物館最有看頭的還有家刻本《木石庵詩選》,作者曹潤堂早期是官員,后來棄官經商,民國時期在全國開設“錦”號商鋪有20多家。讓季玉方贊賞的是,曹潤堂還是個慈善家,他在世時,救濟了很多饑民。和坊刻本相比,季玉方認為,宣揚家族文化的家刻本質量更好,但是也越來越難找了。 呼吁愛護古籍 掐指算來,20年間季玉方修復的古籍不計其數,僅用來記錄修復過的古籍的記錄本就有1尺厚,季玉方用手向《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比劃著。 雖然如此,有一本道光年間的醫學書修復還是讓季玉方記憶深刻。這套名為《溫熱論》的古籍,是季玉方從一賣廢品的人手中購得的。回憶看到《溫熱論》時的感覺,季玉方用了“非常漂亮”一詞。可惜這本書被收藏的人撕成碎片,“買到之后,我感到很惋惜,于是找到安徽省社科院文學所所長、安徽省文聯副主席錢念孫研究員,我對錢念孫說,‘您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知名學者,應該呼吁廣大市民要愛護古書,您看這本書被撕成這個樣子……’” 現在說起這件事,季玉方還是痛心。不過,季玉方也為自己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將這本“爛書”修復好而開心,更為得到錢念孫的題字而高興。 半生續命古籍 按照季玉方修復古籍的經驗,他認為修復用的紙張很重要。“在拍賣會上有很多好書,我們不要的原因,就是修復質量不過關。不過關的主要癥結在于紙張不行。”季玉方說。 分析其中因由,季玉方認為,現在的人壓力大,很多人急于求成,希望修復完就趕緊賣掉,沒有為古書續命的思想。“修書是個慢活,不像其他活,做壞了再做,修書只有一次。” 那么能為古書續命的紙張該是怎樣的呢?季玉方認為最好是毛邊紙。季玉方慶幸自己家有祖父留下來的幾百斤清末手工做的毛邊紙,還有以前自己去江西購買的毛邊紙。這種紙張很多年后都不會發脆,現在的紙張也就百來年的壽命。 對于家中古籍的存放問題,季玉方說達不到國家標準。國家標準要求恒溫恒濕,單就設備不說,每天消耗的電費也是很高的,一般家庭承受不了。“我家的古籍有的存放在民國時期的樟木箱里,還有的是放在柜子里。”“古籍要經常翻看,經常翻看就不會生蟲。”季玉方建議。 知足修復古籍 既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書,又能補貼家用,讓季玉方很滿足。季玉方說:“我修書不保證時間。相信我的人,可以寄來,但我不保證時間,質量是絕對保證的。也不談價錢,你看值多少錢就給多少錢。”對于收費,季玉方的理解是,收費太高了,別人賺不到錢也不好,自己能補貼家用就行。 讓季玉方開心的是,自己對古籍的愛好得到愛人的支持。“我們生活很簡單,我住部隊的公房,自己開片菜地,只買些糧食、葷食。”“我自己很清貧,不喜歡講究排場,但是碰到好的古書,我有能力買的就收藏了。” 讓季玉方更開心的是,他12歲的兒子也喜歡古籍修復。“我的想法是:如果兒子真的喜歡,就留給他。如果兒子不喜歡,我就賣掉一部分。如果把書全部捐給圖書館,這些書就會永遠藏在圖書館了,其他人再也看不到了。” 自身經歷讓季玉方對古籍修復十分看好。他說,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古籍修復工作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他的思路是,在博物館開設古籍修復項目,利用他的技術修復館里的圖書。他笑言,這是不收錢的,因為單位已經給我工資了。看來,古籍修復已成為季玉方的一種生活方式。 |
視頻訪談 視頻訪談 副標題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副標題 |